初二语文第二课《泰山日出》阅读练习·探究答案!
一 有人说,《泰山日出》其实并不是完全写日出的景象,而是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读后是否有这种感受?如果有,请说说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二 文章着重描写了日出前的云海.请与下列引文比较,说说你更喜欢谁的描,为什么?
群山像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海涅,转引自刘白羽《日出》)
亭(泰山日观亭——引者注)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古代赌博游戏的用具,类似后来的骰子——引者注)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清·姚鼐《登泰山记》)
三 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
我要准确答案
人气:211 ℃ 时间:2020-06-02 15:33:26
解答
1、从“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悲喜交互的热泪中”体现的
2(答案不唯一)我更喜欢屠格涅夫的描写,因为他更生动的描写出了旭日的耀眼,壮丽和宁静
3刘白羽和徐志摩的文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例:刘白羽——突然间从墨兰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像火箭一样一直向上冲.
徐志摩——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依稀认得出)
徐志摩还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刘白羽在描写日出时还运用了一系列动词(矗、抛、冲)使日出更加活灵活现,而徐志摩在描写日出前云海时,则运用静态突出了她的美(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依稀认得出)
这是我自己写的,其中有一些资料的参考,如有不周,请多包涵
推荐
猜你喜欢
- 用C++编写程序,定义一个复数类,编写程序重载四则运算符和++、--运算符,实现复数的相关运算;
- 从A城到B城,甲车8小时行了全程的4分之1,乙车10小时行了全程的3分之1,( )的速度快一
- 正四棱锥的底面边长为3,体积为9根号3/2,则它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的大小为
- 诸葛恪得驴中,孙权在驴脸上题字是什么意思
- 等腰△ABC的各个顶点都在同一个圆圆上O,已知∠ACB=120°.AC=AB=5cm,则圆O的半径是多少,AB为多长
- 1,4,16,49 后面填什么数
- 已知函数f(x)=2sin(wx-φ)的最小正周期为π,其中w>0,φ∈(0,π),且函数f(x)的图像过点(π\3,2)
- 已知角A与角B互余,且角A比角B小25度,求2角A-三分之一角B的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