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oemer),瑞典著名诗人,195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引起瑞典诗坛轰动,成为五十年代瑞典诗坛上的一件大事,成名后又陆续出版诗集《路上的秘密》(1958)、《完成一半的天堂》(1962)、《钟声与辙迹》(1966)、《在黑暗中观看》(1970)、《路径》(1973)、《真理障碍物》(1978)及《狂野的市场》(1983)、《给生者与死者》(1989)、《悲哀的威尼斯平底船》(1996)等多卷,先后获得了多种国际国内文学奖.特兰斯特罗默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1990年遭受中风,影响了他的说话的能力.2011年10月6日荣获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
实际上,托马斯至今一共才发表了163首诗. 1990年患脑溢血导致右半身瘫痪后,仍坚持纯诗写作.
“但就是这区区163首诗,足以使特兰斯特勒默跻身当代欧洲超一流大诗人的行列.他的诗不仅短,写的速度还极慢.”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说,正是对文字精准的极端强调,特兰斯特勒默四到五年出一本诗集,每本诗集一般不超过二十首诗,平均一年写两到三首诗.
“理解他的思想之后,大声地念,把他的音感音律弄透,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吴笛和他的老师同学一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编过托马斯的诗歌,他说为了在翻译中将特兰斯特勒默诗中隐喻的思想表达出来,他往往采用大声念的方式.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全集》的中文译者李笠打了个比方,认为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有点像中国的王维.“但他是一种对后工业社会的直观感受,王维写的‘鸟鸣山更幽’这种意境,在特兰斯特勒默的诗中也有,但他写的是‘直升机嗡嗡的声音让大地宁静’,这种力度是前者无法比拟的.”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作品多短小、精炼,往往用意象和隐喻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
他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多次获诺贝尔学奖提名.
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曾说:“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
应该说他的身上有着一种纯净的气息,他不为名利而创作.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因为我们国内很多所谓诗人一年总会出好几本诗集,然而却鲜少有妇孺皆知的作品.而他的诗作虽然不多,但是确有很多人欣赏并且喜欢.这大概源于他对艺术真挚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可能很多人对于他的获奖感到无法理解,但是我认为他是实至名归的胜利者.
诺贝尔委员会颁奖词:
通过凝炼、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