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辛亥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产启迪后来人.
材料二:辛亥八月,乱党谋事于武昌.
──据清史资料
请回答:
(1)对联中的“先行者”指的是谁?
(2)对联中的“首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爆发于何时?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的?他们为什么有各自的看法?
(3)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该事件的真相?(至少讲二种方法)
人气:461 ℃ 时间:2019-12-27 12:41:28
解答
1、“先行者”指的是 孙中山
2、“首义”指的是 武昌起义,事件爆发于 1911 年10月10日
材料一对武昌起义持肯定态度,材料 二对武昌起义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乱党叛乱.
因为这两则材料的作者站的立场不同, 材料一的作者是站在革命派一方的,而材料二的作者是站在清政府一方的,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同.
3、了解真相途径:阅读历史书籍、上网学习和求助.
推荐
- 历史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阅读下列材料,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历史)
- (据说)禹晚年时,用武力平服了不顺从他的部落,俘虏了这些部落的成员,罚做奴隶.有一次,禹召集部落首领在会稽聚会,到会的首领都要带玉帛来.有个部落首领来晚了,禹竟专断地将他处死.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2和2是倒数吗?
- 一条关于元素集合的数学题,
- 如图所示,将一根长为24cm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5cm,高为12cm的圆柱形水杯中,设筷子露在外面的长为hcm,则h的取值范围是( ) A.0<h≤11 B.11≤h≤12 C.h≥12 D.0<h≤12
猜你喜欢
- 甲,乙两车同时从A城去B城,甲车每小时35千米,乙车每小时40千米,结果乙车比甲车提前半小时到达B城,问A,B两城间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 下列标点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三大在哪里召开的
- 1.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误将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跟氯酸钾混合,其结果是:A.反应速度加快,生成氧气的量不变 B.反应速度加快,生成氧气量增多 C.反应速度不变,但生成的氧气量增多 D.反应速率和生成氧气的量和没有高锰酸钾时一样
- 已知集合A={y|y=Inx,x>1},B{y|y=(1/2)的x次方,x>1}则AB的交集
- 方程X=(X+50+70+70)*(3/5)怎么解
- 爸爸与妈妈今年的年龄和67岁,爸爸2年前的年龄等于妈妈2年后的年龄,今年两人各是多少岁?
- They boufht some ____shirts (wool) 用括号里所给的形式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