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 >
《马说》第二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段写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
作比较.突出“食马者”的无知与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这不充足,是哪些修辞手法,不止一种.
人气:216 ℃ 时间:2019-11-11 21:46:21
解答
夸张、排比、反问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sì)马者”的“不知马”.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sì)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sì)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作用呢?夸张,作用:排比,作用:反问,作用:“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sì)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sì)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推荐
猜你喜欢
© 2024 79432.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