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乾元二年(759)春别了故乡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写此诗时,距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鉴赏此诗,一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唐诗别裁集》)这是在说,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