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民的生活面貌描述一下:
衣着:
那个时候,服装的功能是遮体御寒.到1978年时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够穿暖.但是服装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新衣服只有年节才穿.人们讲究朴素.农村人们日常的衣服上会打补丁.城乡人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凭布票购买衣物,而且补票是限量的.衣着的色调以蓝、灰、绿、黑、白为主.服装样式比较简单.人们的着装比较传统.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装、工装、军装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衬衣,蓝绿灰色的长裤为主.女性夏季一般着碎花衬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为主,七十年代化纤衣物逐渐流行.五十年代,列宁服、连衣裙等具有苏联特点的服饰盛行.文革时期,绿军装风行全国.
饮食:
新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九亿多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在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完成的.食物种类较少,人们的食谱中主粮所占的比例较大,平时人们以蔬菜和副食产品为下饭食物.肉类和水产品人们吃的较少,基本上过年过节才集中吃鱼吃肉.平时肉类和水产品定量供应.东北和内蒙新疆牧区吃肉情况要好一些.农村居民直到70年代,还以粗粮为主,公社生产队到年终才会分肉.蔬菜供应受季节和地域限制,种类比今天要少.肉类和水产品的供应比较紧张.南北东西地域之间的食物种类差异较大.总的来看建国以来的第一个三十年人们饮食的营养状况逐步改善,但是不如今天快.经济困难的1959-62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和1967-68年的文革动荡年代,人们的食物供应紧张,品种单调匮乏.从1956年之后,食品供应依靠国营商店.那时居民区里有粮店、菜店、副食店、烟酒糕点店等.1965-1978年,自由市场基本绝迹.城乡之间是找不到公开经营粮食、蔬菜、禽蛋和水产品的小商贩的.改革开放之前,实行供给制,票证几乎和货币一样重要,有钱没有粮票是吃不上饭的.此外油票、糕点票、粮本、副食本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票证.
住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宅建设,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楼,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主要精力用于建设和国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设的资金很紧张,再加上以前的基础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居住的条件普遍较差.1978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净面积3.7平方米.大约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里面.天津、上海、北京、武汉、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积平房区.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旧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孙三代居住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五十至七十年代人民政府兴建了一批居民宿舍楼和工人新村,这些楼房多为三至六层的简易楼房,这些住宅楼解决了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住筒子楼、伙单是不会不少市民那是所经历的.七十年代起,七层以上的高层楼房和综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区出现,如北京的前三门居住区.1976年唐山地震后,城市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到相当的高度.居民楼的抗震性和质量有了鲜明的提高.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依靠单位分配,住房供给极为紧张,分房得按照规定排队,够条件也得往往等相当长的时间.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约8平方米.大多数农民住平房,砖瓦房不多.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农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头房.西北地区大量农民住窑洞.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帐篷,东北林区木屋较常见.南方民族地区竹楼、土楼、木屋比较多,南方农村不少农民住在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民居里.但大城市周边新建的的农村砖瓦房较多.
交通出行: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建设迅速发展.到1978年我国约有5万公里铁路和94万公里公路.除西藏外,全国通铁路.除西藏墨脱外全国各县通公路.改革开放前民航建立了国际国内航空网.1969年北京有了地铁,1974年我国有了长距离的管道运输.新中国前三十年我国有了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国有了自己生产的汽车、载重汽车、电气化铁路、电力机车、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加强.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交通迅速发展,但是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那时坐车难,公共汽车比较拥挤.道路上,没有私家车,出租车数量极少,坐出租车要凭介绍信提前预约.那时小汽车很少,北京吉普在大街上奔驰.大街上还能市场看到马车.人们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车.一到下班自行车如海洋一样,十分壮观.人们出远途一般乘坐火车,改革开放前我国大约三分之一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客车是国产电力机车或者柴油车.当时从天津到北京坐快车是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民航归空军管理,只有够级别的干部才可以坐飞机.从祖国的边远山寨到北京一般需要好几天时间.那时中国没有高速公路,公路客运长途客车也比较少.农村居民出门仍靠步行、乘畜力车.七十年代拖拉机增多.也成为农民代步的工具.78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是0.4%,那时只有单位才有电话,用的是数字码盘拨号电话,特别重要的事情才接打电话.中国人大事靠电报、日常写信联系.1978年全国电子计算机才6000台,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手机.
文化生活;
看电影、听收音机、下棋、打牌.各个厂组织职工文体活动,如五一和国庆节的文艺演出,职工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等.青少年爱打乒乓球、踢足球.
教育:
建立了许多中小学,中小学学杂费很低,学生课业负担轻,注重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学校文体活动开展得较好.但是办学条件差,不少学校夏季没有电扇,冬天没有暖气,五六十人一个大教室,点炉子取暖.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很少.文革期间,教育质量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差.
就业:
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在国营单位工作,铁饭碗端一辈子.人们工作压力小,但是在大锅饭体制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成为问题.主席时代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干劲和热情还是高涨的.
社会保障:
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民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人民享受普遍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市居民享受退休金待遇,那个时代福利水平虽然较低,但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免费的医疗,看病三联单报销.退休百分之百的工资.住房靠分配,分到住房后房租十分的低廉.子女入托入学学费低廉.住房得等待很长时间.农民享受合作医疗,看病比较便宜.县乡级卫生院建立起来.但是改革开放前,国家财力紧张,农民比较穷困,农民养老依旧主要靠子女.
家居和家具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乡居民电器较为简单.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是城市人们生活的四大件.俗称“三转一响” 七十年代中期,黑白电视机开始走入百姓家.农村逐步实现电气化、电灯普及,每个公社都通上了电话、每个村都有广播站大喇叭.但是边远山区还难以通电.
人际关系:
文革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真诚关系,人们彼此互助,人们很淳朴.但是那个时候,如果存在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人们的舆论会让你无地自容,组织上也会严厉批判的.组织像家长,无处不在.你困难组织真管你.你不听话时,组织会揍你的.
文革发生后,起先人整人,人们之间的关系起了变化了,后来,人们都防着别人,怕被人打小报告.七十年代之后,人与人的关系不是那么热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