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是哪 朝人?
唐朝
《赤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七绝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过零丁洋》中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那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用一两句话概括其英雄事迹.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及谭嗣同均是为国为民而肯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其壮烈情怀均与这两句诗的诗意吻合,那到底这两句诗是谁人手笔呢?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过零丁洋”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其诗的下半阙如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后,文天祥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
水调歌头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表达了作者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美好祝愿的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首诗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上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他在出世与入世中的矛盾挣扎,但是最终选择了入世 “何似在人间”.也就说他虽然想逃遁人世间,做陶渊明一样的隐者,还是放弃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下阙:“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是园”表达他思念弟弟的心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何必忧伤,反映了他乐观豁达的清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整首词的语言风格清新,脱俗,仿佛与明月对话,实则是词人在探讨人生意义,抒写内心的美好情怀,不应该算是表达爱国情感的词.
山坡羊·潼关怀古 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曲子可以分为三层,概括其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暗示潼关的险峻,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曾经繁荣昌盛,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一份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尾联与刘禹锡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那几句相呼应?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白居易对刘禹锡怎样的感情?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 “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