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郑谷的诗词欣赏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录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分析三四句中湿满两字给人带来的感受?
人气:349 ℃ 时间:2020-05-12 16:19:49
解答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霤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推荐
猜你喜欢
- 落叶阅读题答案
- 岳阳楼记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现在人们的观念的不同之处
- 直线y=2x=8与x轴叫于点P,平移直线y=3x,使其过点P,求平移后所得直线的表达式
- 放射与辐射的区别是什么?伦琴/小时又是什么单位,概念是什么?
- 若函数f(x)=f(x+2),x<2 2∧-3,x≥2,则f(-3)的值
- treat everyone or everything equally
- 有一个小物块,置于一个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一条绳的一端连接此物体,另一端穿过桌面中心的小孔,该物体原以角速度w在距孔为R的圆周上转动,今将绳从小孔缓慢往下拉,则物体
- 氯铂酸盐如何检验铵根,钾离子,钠离子和铯离子,铅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