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折楼兰.
《塞下曲》属唐代乐府新题,内容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戍边将士思乡的哀怨,写法上与律诗的严格讲究平仄、对仗、转合等也有所不同.李白共作有六首《塞下曲》,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凄凉独特的景致、凄婉寒苦的情怀、雄壮豪迈的意气,含蕴其中,有感人肺腑、豪情顿生的艺术感染力.诗人用豪纵不拘的笔触、苍凉雄浑的意境,为我们展现出了一派“凄而不悲、苦而不怨”的盛唐气象——
“五月仲夏,天山依然积雪皑皑,冷风嗖嗖;没有关内那般似锦的繁花,也没有飘逸动人的雪花,只有凛冽的寒气侵人骨髓.美好的春色在这里是看不到的,只有从悠扬的笛声中,才能领受、回味故乡杨柳堆烟的美景了.白天,在军鼓声中冲锋陷阵、进退奔袭;晚上,抱着马鞍打盹休憩、警觉待旦.甘愿身赴绝域仗剑趋驰,只为杀敌报国,立下开疆扩土的不朽功勋……”
诗人首联扣题写景:“无花”,一语双关,既指没有鲜花,又指没有雪花;“寒”,既写天气寒冷,又写内心感受.五月,关内正值盛夏,而塞外天山却常年被积雪覆盖,寒气逼人.两相对比,突出了边塞气候与关内的巨大差异,盛夏犹雪,其他三季的寒冷萧索就不言自明了.没有绿树繁花也就罢了,竟连略带飘逸之美的雪花也没有!边塞将士所处的遍地坚冰、苦寒荒寂的恶劣环境,由诗人平淡之语道出,更觉苍凉凄苦.
颔联承上烘托氛围:“折柳”,乐府横吹曲《折杨柳》,多含离人羁客的凄伤愁苦.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寒风凛凛,传来凄凉的《折杨柳》曲调声声,“何人不起故园情”呢?春天美好的景色、故乡亲切的风物,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了.诗人就首联顺势而下,用笛声烘托边塞将士背井离乡、身处绝域的艰苦以及思乡念亲之情,意境深婉.
颈联继续描写边塞生活场景:“金鼓”,古代军中指挥士卒进退的锣鼓,击鼓进军,鸣锣收兵;“玉鞍”,马鞍,用“玉”来修饰,体现朝廷天军的高贵与威严;“晓战”与“宵眠”,互文见义,概括军中典型的一日生活:除了作战,就是休息;“随”字,写出了战士们白天纪律严明、奋勇征战的情状;“抱”字,描绘出战士们夜间高度警觉、随时准备跨马应急的情形.军旅生活的紧张劳顿、边塞将士的英勇机警,跃然纸上;杀敌立功的迫切心态、开边报国的豪情壮志,自然流露.
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首联中那么艰苦的环境,颔联里那种凄苦的情怀,颈联中如此紧张的气氛,边塞将士会怨恨战争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吗?会因乡思难抑而消沉悲观吗?(即便果真如此,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啊!)他们这样舍生忘死究竟是为什么呢?
尾联抒情,揭示原因:“愿”,心甘情愿;“腰下剑”,腰上的佩剑,喻指全身的本事;“直为”,只为了;“斩楼兰”,是用典,西汉时期,楼兰(古国名,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王贪财,屡次劫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子介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用计斩杀了楼兰王,建立了奇功;结句语气慷慨,掷地有声,既是边塞将士杀敌报国、立功建勋的豪迈誓言,也是盛唐子民(包括诗人本人)以身许国、全力报效的爱国宣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死、执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豪情,喷薄而出,令人热血沸腾、壮怀激烈.
全诗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约束:前四句“起”,写边塞苦境,五六句“承”,括边塞生活;最后二句“转合”,抒豪迈之志;气脉直贯,别开生面.烘托精妙,用前六句极写的艰苦环境反衬出后两句豪壮卓绝的精神,景凄而情壮,事苦而意豪.笔力雄健,格调旷远,意境苍凉而宏壮,非天才而难措其辞也!
余试以诗解之曰:
自古塞下多悲声,
太白横笛奏豪情.
随鼓抱鞍等闲视,
剑破楼兰四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