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 >
师说,过秦论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还要:特殊句式、文学常识、文章内容、主旨、手法.一定要全,要在7号之前给.
今天给就行,全了立即就给分!
人气:465 ℃ 时间:2019-07-22 09:19:49
解答
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1]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18]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25]谀(yú):阿谀、奉承.   [26]复:恢复.   [27]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28]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1]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32]苌(cháng)弘:东周 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34]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38]六艺经传(zhuàn):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39]不拘于时:不被时俗所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40]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41]贻:赠送   [42]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编辑本段字词整理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 传授)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 军队)   【之】   ①择师而教之: (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指示代词,那(些)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10.君子不齿:齿,表并列,与……同列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8.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1.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   耻学于师   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可怪也欤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则曰-省略句   ②.不拘于时-被动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   重点背诵句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主旨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过秦论
主旨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极尽夸张和渲染,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恰似秦人以排山倒海之势来统一六国一样不可阻当
【主要内容】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写作特色】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 通 横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 通 纵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 通 呵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 通 崛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 通 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 通 又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没 通 殁
一词多义
  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使动用法.)   举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利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在国内 对国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彩那样 像回声那样 像影子那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   b)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诸侯)相斗   会盟而谋弱秦 使(秦)衰弱   约从离衡 使(秦国的连横策略)离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百姓力量)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八州)有序 使(同列)来朝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匈奴)退却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诸侯国)灭亡   c)名词作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瓮做 用绳子系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用鞭子打,用竹杖敲,引申为“奴役”   将数百之众 率领,带领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 看重   e)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逃跑的士卒 溃败的军队   f)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固的地方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坚固的屏障   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势
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黄河 今:河流)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古:继承 今:受)   3.西举巴蜀( 古:攻取 今:向上抬)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吝惜 今: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   5.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纳 今:给予)   6.九国之师 (古:军队 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7.流血漂橹 (古义:盾牌 今:划船工具)   8.以为桂林、象郡 (古:把……作为.“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今:认为)   9.迁徙之徒也(古:征发 今:迁移,搬家)   10.斩木为兵(古:兵器 今:士兵)   11.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背负;今:胜,获胜)   12.山东豪俊遂并起 (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13.皆明智而忠信(古:聪明智慧;今:通达事理)
虚词把握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助词 相当于“的”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 (宾语前置标志)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连词 表修饰关系   尊贤而重士 连词 表并列关系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连词 表转折关系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连词 表因果关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倒装句   1、定语后置:   铸以为金人十二   2、宾语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介词短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省略句   委命下吏,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推荐
猜你喜欢
© 2024 79432.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