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 >
边塞诗的特点
人气:400 ℃ 时间:2020-10-01 22:20:10
解答
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2)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
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
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
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3)评价: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三)岑参的边塞诗
1、作者生平: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诗是咏雪送人之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惨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区,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马川》为例,《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诗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行军生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必胜信念,形成反衬.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3、《 走马川行》诗歌艺术简析:
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景色,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轮台九月风夜吼”,由暗写封转为明写,由白天的风色转为夜晚的风声,狂风咆哮.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这种恶劣环境中,顶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重任在肩,“半夜军行戈相拨”,以戈相拨写军容整肃,“风头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写行军感受.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
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后,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军队,又有谁能敌呢?
B、诗歌还擅长用反衬和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C、从句式上来看,押奇韵,每三句一换韵,三句之中句句押韵,形成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形成紧张急促的节奏,犹如战斗进行曲.

四、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返 回
推荐
猜你喜欢
© 2025 79432.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