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社会思想有什么异同
人气:169 ℃ 时间:2020-03-27 00:51:08
解答
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有点象,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们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心”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化.而感官对象只是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 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真实的三角形和抽象的三角形,真实的三角形指我们在经验中接近于抽象的三角形的那些具体个体.抽象三角形是理想化的对象,是“心”思考的对象. 苏格拉底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当他被雅典权贵陷害入狱前曾得到消息并有机会逃亡,但他并未选择逃亡,而自愿留下受审.在狱中,苏格拉底曾以此为例驳斥了当时的机械唯物论: 由于雅典人觉得给我定罪比较好,所以我也觉得坐在这里比较好,留下来接受他们所定的惩罚比较好,因为我可以发誓,要是当初我不认为接受这个城市给我的任何判决比起溜之大吉来是一个更正当、更体面的办法的话,我的筋骨早就按照有人所说的最上策办法,到了米加腊(Megara)或波奥提亚(Boeotia)了.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能与目的.提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后来的基督教护教者常以苏格拉底为例来说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盟友.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比如:神是好的,球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 所谓先验即经验之前,指无需经验即可得出的知识,如:神是好的,人性本质上是善的等. 柏拉图轻视实验和技术,但重视数学这样的演绎科学,并在他的学园(Academy)中开设大量数学课程. 柏拉图认为感官对象处在不断变化中,只有心的对象“类”(共相)是不变的.因此理念是唯一的实在,个体是影子.“心”在发现“类”以前,它们是没有实在的.柏拉图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唯实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知识的综合者,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在哲学上,他提出了所谓唯名论,即:承认感官对象的实在性,也同时承认“心灵”对象的实在性.但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是唯一的实在,而“类”是名称或心理概念. 亚里士多德重视对个体的研究和实验,而他的老师柏拉图则重视对抽象的理念的研究,从这个角度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有利于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推荐
猜你喜欢
- 若(m+2)的平方+(n-3)的四次方=0,则代数式3(n-n)分之2的值为多少
-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容易失去电子而带()电,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而非金属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容易得到电子而带()点,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 离心微生物细胞需要多大的RCF
- one sentence have two side
- 电能表盘上标有“3000r/kw.h”字样若该电能表的转盘转300转用了半小时(转速不变),4h将消耗电能多少Kw·h
- 在三角形ABC中,AB=BC(是BC),角A=70度,O为三角形ABC内一点,且角OBC=角OCA,求角BOC的度数.
- that will be a good way to keep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_____.
- the nurse told the patient the good news until she entered the room.咋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