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遇见陶渊明,写一篇作文、、、急!知道的回答下
题目是这样的:假如时光倒流,你来到了东晋年间,遇见了陶渊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200字左右.知道的回答下,我们星期一之前要交!
人气:208 ℃ 时间:2020-05-25 21:02:52
解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的,我们都会被这句诗描写的环境心境意境所触动,作为千古流传的名句,也的确是大诗人陶渊明在归隐后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融合以及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那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到底在后世的影响是如何的,我觉得,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分析陶渊明.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是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为什么陶渊明会在唐代才开始被推崇,那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由此看来,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以至他的思想,甚至成为了后世文人的精神支柱和归宿.纵观历史,许多文人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以及理由.往往是在想建功立业失败后才想归返艺术,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而从陶渊明本身就非常充分的说明了这点,陶渊明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把自己树立成一个矛盾体.即使后来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从的他诗:“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从文学艺术角度来看陶渊明确实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当然,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不仅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也同样成为了后世推崇他的文人的支柱.“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的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那么,在艺术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陶渊明,这晚到的推崇和成就,是否是他当时所想得到,当然不可得知,然而我在推崇喜欢他的文学艺术的同时把他的处世方法当作是一种消极的避世,这又是不是犯了很大的错误,也是不可得知,当然,应该没有人最初的最原始的理想就是归隐的.人生在世,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归隐,应该是艺术.而不是人生目标.
推荐
- 以“走进陶渊明”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 描写陶渊明的文章
- 作文 我心中的陶渊明
- 求一篇关于陶渊明的作文
- 以《我心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作文 高中的 急求.谢谢
- ---I am so glad to see you here .I miss you very much .
- n是自然数,N=[n+1,n+2,...,3n]是n+1,n+2,...,3n的最小公倍数,如果N可以表示成N=2^10*奇数,n的可能值有几个?
- 三个粮站共有面粉1400千克,甲站与乙站的面粉的质量比是3:4,乙站与丙站的面粉质量比是6:7,三个粮站各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