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
报告文学,应当正名为“文学报告”或者“文学新闻”,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作为一种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的文体,它的特点是新闻性、 文学性和政论性.
(1)新闻性,是最基本的特点,其核心是科学的真实准确,而不能象文学作品那样追求作者心理表现的艺术真实.报告文学反映和推动现实的功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读者阅读的目的是扩大认识.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对读者产生的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是重视虚构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这是报告文学经常产生轰动效应,社会作用比较直捷的根源.新闻性还讲究时效,即满足广大读者心理上的近切需要.
(2)文学性,是显著但不是本质的特点.报告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叙述和描写并重,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也可以适当运用曲折的情节,并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文学性首先体现在形象性上,报告文学既需要直接诉诸读者,就是说寓报告于文学,又吸收了不少文艺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为了更好地刻划人物形像,报告文学吸取小说的表现手法最为明显,诸如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等.然而,由于思想与哲理表露的强度,由于外在观察更多和写作发表更快,报告文学仍不是文学作品,在个体生命的内在体验及艺术表现的执着追求上还需提高,以赢得独立的艺术生命和品格.
(3)政论性.这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是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报告文学实际上是一种强有力的特殊宣传工具,以明显的社会作用为目的.作为时代产物的报告文学,应当强烈地体现时代精神,把具体事实放在全中国全世界的大局中衡量,反映当代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以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报告文学理直气壮地为长期受歧视、受迫害的研究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歌功颂德,揭露了“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创伤.在以真理标准讨论为中心的思想解放中,反思历次政治运动的报告文学还探寻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闪耀着现代思想的锋芒,启迪了民族的心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一大批为改革鼓与呼的报告文学相继问世,闪耀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光彩.如张锲的《热流》,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等,对改革事业作了多侧面的观照和带有历史纵深感的概括.还有一大批报告文学,揭开了长期被封闭的政治经济所掩盖的社会矛盾,反映了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充满了浓烈的参与意识、批判意识、忧患意识和改革意识.政论性可以说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政论性具体表现为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性语言.这种议论,是在形象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在强烈感情支配下的论断.
报告文学的三个特点是辩证统一在文章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