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密切相关.地球形成的初期,由液态冷却为固态,地表极平坦.随着火山喷发及岩浆侵入结晶岩壳,地壳在增厚,岩浆活动逐渐减弱.地球的差主要由火山决定,可能与目前的月面相似.后来多期造山动,以大致两亿年为一个周期强烈改造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球总的变化趋势是地形高差越来越大,即山在增高、大洋在加深.这是内力地质作用.
还有一种作用叫外力地质作用,昼夜、四季温差的变化,降水的冲刷侵蚀,风力及生物的作用,引起地表岩层的风化作用,这一作用与造山运动的作用相反,起着削高补低的作用,使地球表面趋向于变平坦,这一作用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过去地球的表面有些地方曾经在长期的风化作用过程中被剥蚀夷平.每次造山运动之后就跟着一个长时间的剥蚀夷平时期.从时间上来看,造山运动时间短,对地壳表面的改造影响大;剥蚀期时间长,但影响小.即内力地质作用大于外力地质作用,这就造成了地表高差日益加大.
从微观上来说,褶皱成山时存在一个奇怪现象.向斜原为谷、背斜原为陵.但后期的外力地质作用,往往把背斜隆起最高的轴部剥蚀为最底洼的谷地,而最深的向斜轴则为山峰.所以如果你有机会看至两山夹一谷的山口地区,这山口很可能原来是最高的地方.当然这一结论只对褶皱山有用,对断层山不适用.如果发现相反的情况,可能这一褶皱是最近几百万年新构造运动形成的,还未来得及变化至最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