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 >
读书的方法
人气:526 ℃ 时间:2024-07-02 11:06:42
解答

读书方法
目标读书法
目标读书法是指在读书中围绕既定目标刻苦读书的一种方法.在读书过程中,要想获得知识的积累,从而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最重要的是确立读书的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最有效益,有目标的积累最有成果.在读书中,有了目标才谈得上有计划;有了目标明确积累什么.不是围绕同一目标,而是缺乏内在联系的知识,或者虽有联系但彼此相隔太远的知识,不便于积累也难以发挥作用;有了目标才有了判断知识价值的尺度.因为知识的价值除具有客观性以外,对不同目标的立志成才者来说,又具有不同的价值量.如古汉语语法对于学习历史、中医、文学的人价值很大,但对学现代化学的人价值就小多了.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在短期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目前世界上学科林立,据统计约有2000 多种,确定国标、选准主攻方向是必要而明智的,怎样确定:一是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二是要与自己的兴趣一致;三是要根据客观的条件和可能.不切实际选取目标、朝三暮四转移目标、急于求成广设目标等等,都不是真正在实行目标读书法,而绝不会收到理想效果.《学海探珠》一书作者奚椿年提出:确定目标,“需要有点自知之明.‘曾观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自视甚高,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只能是劳而无功,终成画饼;自卑者‘生无擒龙缚虎力,怎当擎天托地人’,缺少信心,随波逐流,把目标定得很低,同样作不出什么成就来.我们要像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那样:挑选最有成功的希望的路走”.
读思结合读书法
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把阅读和思索结合起来的方法就叫做读思结合读书法.具体说,有下述三个步骤:(1)阅目录思考内容.读一本书,先浏览一下书的目录,记住篇章节标题.然后根据标题勾划出书的结构,想像出全书的内容,边读边与自己所设想的内容进行对比,思考自己同该书作者的异同.(2)正读反思.正读是指要正确地理解书的原义,实事求是,不拔高作者的思想,也不贬低作者的观点.反思就是提出同作者相反的观点、论据,进行相反的论证.在思维中和该书作者进行反复讨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最后决定取舍.这就会做到吸取作者观点而不迷信盲从,摒弃作者的观点则有根据,提出自己观点则有针对性.(3)读完全书后,再将自己的观点同书中观点对照进行思考,或者折服深信不疑,或者提出质疑予以修正.这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它适合于读科学理论书.许多科学家、思想家都采用此种读书法.例如,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就采用了此种读书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写出《问孔》、《刺孟》等文.
诵读法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学者提出来的一种读书法.宋代学者司马光非常强调这种读书法,他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寐时,咏其文,见其义,所得多矣.”诵读法现在又称为朗读法,就是在读书时眼观其文,口读其声,耳听其音,脑思其义.可见,这是一种眼、口、耳、脑都动员起来的读书方法.
诵读法的优点是印象深刻,帮助理解,加深记忆.凡是用诵读法读过的书,在记忆中一般能保存很长时间,甚至终生不忘,受用无穷.司马光运用这种读书法,读书收益甚大.他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古代的著名史学家,写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是同他的这种读法分不开的.这种读书法的缺点是速度太慢,阅读量少.如果我们读二亿字的书都采用此法,那无论如何是读不完的.同时,这种方法对他人读书干扰太大,不宜于在阅览室内用.诵读法的应用范围较窄,它最适用于诗词歌赋之类的文艺书和极其深奥的理论书.读其它的书,没有必要都应用诵读法.对于终生使用的书,最好是运用诵读法.
“出入”读书法
出入读书法是宋代学者陈善提出来的一种方法.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初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有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也.”出入读书法又称之为活读书法,它的基本要求是,既能读进去,又能读出来.所谓读进去,就是完全理解所读之书,确切把握书中的观点、思路、结构、风格等等.所谓读出来,就是能把所得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一方面要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用实际来检验所得之知识,不被书缚住手脚.读进去是读出来的前提,只有读进去,才能读出来,如读不进去,就无所谓读出来.无所得当然无所谓用,没有理论当然也无所谓联系实际.出入读书法是一种辩证的读书方法,它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凡是有发明有创造的科学家,都使用了这种读书法.这种读书法运用范围非常广,它适用读一切书.
同化读书法
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书中的思想内容细细理解,反复琢磨,慢慢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思想观点,这种方法就叫做同化读书法.同化读书法的优点是能够很好地消化吸收书中的知识,特别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记得牢,用得快,甚至终生受益.麦考莱曾说过,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宋代思想家朱熹非常重视同化读书法.他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意志领会,切不可粗心.”他对同化读书法的优点和重要性说得十分透彻:“未见道理时,如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须是今日去一重,又得见一重,明日去一重,又得见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同化法实际是精读法的一种.同化读书法的缺点是应用范围比较狭窄.一般的书,是没有必要运用同化读书法的,只有对那些显著影响并改变了世界的名著,才值得应用同化读书法,譬如说,阅读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爱国斯坦的《相对论》等名著,就必须运用同化读书法.
扫描阅读法
扫描法是属于速读类的一种读书方法.人的眼睛在阅读时并不是逐字识读的,而是每次疑视几个单字组成的“文字群”来识读的,规律是“凝视——跳跃——凝视”,要提高阅读速度,达到像雷达扫描般的效果,可以缩短每一次“凝视”的时间,凝视时尽量用辨认反映方式,以识读更多的文字,这当然要通过锻炼达到.不同的人阅读目的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同.如读诗就需细细品味,而管理人员就应尽量跳过无关的内容,找到“关键词”.一般文中的“关键词”是名词和动词,只要认准了“关键词”,就能了解大概的内容.这种“扫描阅读法”是最快的一种速读方法.
审题阅读法
审题阅读法是指在读书中强化标题概念,吃透标题精神,从而读好全书的一种阅读方法.文章总有标题,许多文章在大标题下还套了许多小标题,每个标题对其所属内容都起着提示、概括作用,同样具有揭示文章主题,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的作用.因此在读书中可以采用审题法,首先对标题作一番分析,读书标题指出了什么阐述范围,揭示了什么主题,得出了什么结论;最好能根据标题,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和材料积累也构思一篇文章式论著纲可.在强化了标题概念的前提下,学习意向高度集中,在阅读中就会自觉地分析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阐明了什么思想观念,引进的材料和证据是否贴切、准确,是否能为主题服务,最后解决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见解和结论,带着题目读完文章后,就能对全文有个清楚的了解,从而获得知识,受到启迪,引起思考.由于审题时将对题目理解的意念贯穿于读书的全过程,还能自觉地分析每段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学习别人谋篇布局的作文方法,当然,也可以发现作者是否深入了问题的本质,是否游离了题目和主题等等.
循序渐进读书法
循序渐进读书法有以下两种涵义:其一是指按照科学发展的顺序,遵照科学的阶梯,先读初等的基础性质的书,然后再读高等的专业性质的书,如同登山一样,要步步升高.在各类学校的教育中,都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安排学生读书学习的.譬如说,必须先学初等数学,在此基础上才能读高等数学.不先读懂数学和逻辑学,就读不懂数理逻辑.清朝的梁章钜很重视这种循序渐进的读书法,他说:“读书须循序渐进,四部宜以次相及,昔朱子语录谓吕东莱聪明,看文理却不仔细,像他先读史,所以看粗了眼耳.愚谓读史亦须循其序,如欲考典章,察人物,则应先读《史记》、两《汉书》,由古以逮今;如欲知世变,究时务,则须先读宋明各史,由近以溯远.其实,《史记》、两《汉书》为史学根底,不可不急读也.”梁章钜在这里说的虽是读史学,但也完全适用于读其他科学的书.其二是指在阅读一本书时,要严格按照该书的体系按部就班读下去,不可随意跳跃,更不可掐头去尾只读中间的某一部分.没有读懂前面的,就不要读后面的.宋朝的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就是说,要步步逼进,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读书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任何读者都必须遵守这个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循序渐进是读书过程中的根本规律.谁违背了这个规律,谁就无法读好书.
粗读法和精读法
粗读法和精读法是两种对立的读书法.粗读法亦称浏览法,泛读法,是指以极快的阅读速度把书通读一遍,以求对全书内容有个概括了解,知道了大略轮廓,把握每一章节究竟讲了一些什么问题.这就如同看展览一样,先是对展览品泛泛看一遍,知道个大概,而对每一部分展品并不仔细去看.精读法亦称细读法、研读法,是指以正常的或极慢的阅读速度深入钻研全书的内容,以求对全书内容有全面透彻的理解,详细掌握书中的每一个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清晰地勾划出全书的结构或情节.这也如同看展览一样,对每一部分的展品都要仔细观看,了解展品的性质、结构和用途等.有些书只要粗读就可以了,但有些在粗读之后,还必须进行精读.在这种意义上说,粗读法和精读法又是相互联系的.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介绍他的读书方法时说:“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就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知识.”当然,在精读的基础上也可以再进行粗读.这时的粗读已不再是了解书轮廓,而是为了总体上把握全书的结构、情节、系统以及作者所使用的方法.马克思在1858 年1 月14 日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曾谈到浏览法的好处,他说:“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
卡片阅读法
卡片阅读法是指在读书中运用记卡片的方法来掌握知识、储存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一种读书方法.清代的学者十分讲究读书做卡片,许多人有着很大的资料柜,就像中药店时的药柜一样,内分许许多多的小抽屉,并分门别类地贴上了标签,每天读书,每天做卡片,分类放入不同的小抽屉中去.天长日久读书多了,卡片也积累多了,无论是钻研学问还是撰写论文,需索取的知识随手可得,十分方便.著名教授王力谈到,要养成读书做卡片的习惯.在读书中发现有重要的资料、观点及有意义的问题,应该及时摘抄或复印下来,作成卡片分类保存,这样既可以避免遗忘,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极有益的.有的同志没这个习惯,昨天读的,今天忘了,今天读的,明天又忘了.这样读来读去,读一辈子也是空肚皮.著名学者萧兵在谈自学生涯时说,抄写、积累卡片,是我的学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细胞.我的图书和我的卡片一起构成了我生存的一种证明,一种依据,一种动力,一种希望.我的微观分析、宏现概括等等,都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
笔记阅读法
笔记阅读法是指在读书中边读边做笔记的一种阅读方法.许多大学问家在读书时都重视写读书笔记,把它作为品评前人思想成果,磨炼自己聪明才智,抒发自己心得创见的一种重要方法.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读书时十分重视写读书笔记,他的夫人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回忆说:“凡是看过的书,伊里奇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他用自己的话,把作者的一些基本观点记在本子上,或者把书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地方摘记下来.”革命家拉法格说到马克思有一个习惯,就是经过一个长期的间歇之后,重读自己的笔记本和书中加有标记的地方,以便增强他那十分敏捷而又精确的记忆力.读书做笔记,虽然做起来是笨功夫,但对加强记忆十分有效,对锻炼思维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精读书做笔记,特别是缩编式的笔记,即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复述一遍书籍的内容,还能发现原书作者研究问题、叙述问题的方法,学习到原书作者的治学方法.总之,读书辅之于动笔,能促使人思考,努力去融汇贯通,促使把读到的知识尽可能发挥出来.读书笔记种类颇多,有概要笔记、读书随笔、专题札记等等,比较起来,哪种形式为好,则要根据读书本身的理论水平及写笔记的具体目的而论,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有几条共同需注意克服的问题,一些名人的体会给了很好的回答,如著名经济学家蒋学模认为:笔记宜简不宜繁,记下基本观点和逻辑即可,笔记太繁琐,花时间多且难以复习;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认为,最好根据自己的记忆来记笔记,然后把它跟原文对照,再根据记忆把确切的原文记下来.这样便可提高确切转达别人见解的技巧;英国学者罗伯特•巴拉斯提出:在做阅读笔记时,先要确定你需要什么信息,然后找出书籍和文章中有关内容,把从中读到的信息和观点与你所见所闻联系起来,但不必从书籍上大段地抄,因为书籍毕竟还可以查阅到的.
对照比较法
对照比较法是指在阅读中注意运用联想对比,以加深学习理解的一种方法.读书要读活,就要培养善于对照比较的习惯.比较可以知不同,比较可以见优劣.你如研究某一问题,应找来与此有关的同一种类型的书,对比地阅读.因为作者的阅历水平不一样,对同一个问题的论述过程中,所用的论据、论或也往往不一样,有的书文笔好,有的书资料多,有的书理论性强,有的书图文并茂.通过比较,发现同点和异点,从异点中再进一步探讨何者有理,何者无据,然后提出自己的论断.著名作家碧野的读书方法是“比较筛选、读写兼合”,他坚持从“比较”中来提高读书效果,“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东西.他把名著与一般作品进行比较,看名著“名”在何处;把名著与名著进行比较,找出其各自的特点;把大文学家的前后期作品进行比较,总结其艺术成熟的规律.在读书中纵横对照、广泛比较之中,可以集思广益,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认识片面,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加深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两次描写孔乙己买酒时付钱的动作,先是“排”后是“摸”,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旧知识分子的自命清高和悲惨境界,使人进一步加强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群体互利法
群体互利法是指在阅读中集体学习,相互交流的一种读书方法.人们通常认为,读书就是一个人埋头苦读,这是最基本的方法,但并非是唯一的方法.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形势下,一个人所接触的知识面是有限的,而采取行之有效的群体活动方式,则是我们时代的特征,事实证明是有效的读书方法.在学习的热潮中,有不少人采取了“群体互利法”,成立诸如“读书小组”、“业余兴趣小组”、“外语自学小组”、“专题研究组”等等,这些小组由若干人组成,这些人年龄相近,知识结构有差异,但都有共同的求知成才的愿望,大家定期碰头,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探讨问题或协作攻关,互相补充,互相勉励,在双向交流中获得效益.这种发挥群体优势的读书方法,对于丰富知识面,扩大信息量,广泛涉猎各门类的书本知识是很有好处的.
变速读书法
在读书时,以不同的速度阅读一本书的不同部分的方法,叫做变速读书法.任何一木书都有观点和材料之分,有主要部分和非主要部分之别.对于一个读者来说,任何一本书都有“信息的”和“非信息的”之分,有“关键信息”和“一般信息”之别.因此,就必须以不同速度阅读不同的部分.对于观点、主要部分、“信息的”、“关键的信息”以及难点部分和精彩部分,就要以慢速度精读,来回阅读,反复体会,那就要多停留一些时间.爱默生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的思想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对于材料、非主要部分、“非信息的”、“一般信息”等处,就可以粗读,一目十行,甚至可以略过去.如果在这些平庸无奇的部分也精读,那无异于是在浪费时间.变速法是一种科学的读书方法.它的优点是把粗读和精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能扩大阅读视野,又能掌握书中的精华;既有量,又有质.许多学者、思想家都采用这种变速法读书.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阅读黑格尔哲学著作时,对于黑格尔书中的精华部分即辨证法的合理内核部分反复阅读,精心钻研,而对于书中的糟粕部分即唯心主义部分,则以很快的速度浏览过去.
“时间效应”读书法
“时间效应”读书法又叫做“隔时”阅读法,是指每隔一个时期就新阅读一本书的方法.一本书读完后,暂搁一个时期,或几月或几年,然后再重新阅读这本书,就会发现又有新的理解和心得.这是因为在暂搁时期,经验丰富了,知识增长了,理解能力提高了,思维的潜流经过孕育,奔放出来了;或者是因为从不同的需要和角度去阅读,扩大了思维的立体面.使用这种读书法,每次都要做读书笔记.“时间效应”读书法是科学的方法.它的优点在于,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从那些思想博大精深、情趣深厚、艺术高妙的书中不断地挖掘真理的宝藏.因此,我国古代许多学者都很重视这种方法.苏轼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在一生中曾多次反复阅读《周易》.马克思每隔几年就重新阅读他曾读过的书,也是运用了“时间效应”读书法.这种读书法只适用于世界名著,阅读一般的书不宜采用这种方法.
追踪阅读法
追踪阅读法是指在阅读中不断追踪问题的一种读书方法.问题,往往是打开书籍大门的金钥匙,是追求真理的台阶,是探索进取的路标.阅读不追踪问题,思维就捕捉不到既定目标,学习就难以收效.正如学谚所说,“不会读书的读皮,会读书的抓题”.追踪阅读法的基本步骤为:一是循“题”而读.即用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作引导,推动阅读的步步深入,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精髓.二是挈“题”索知.即针对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带着各个领域中的新问题,及时向对口书刊咨询索解,直到获得满意的答案,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三是觅“题”参照.即主要是从一本书中索取问题,然后参照同类的和相关的书阅读,这有利于兼收并蓄各书之长,舍弃书中的偏见和谬误,逐步形成自己知识积累的优势.四是“抱”题深究.这是一种最高层次追踪问题的读书方法,即抓住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索和追究,使你尽早闯入创造的大门.
设问阅读法
设问阅读法是指读书中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一种读书方法.学问学问,学了就要问,学而不问,不成学问,学与问自古以来便是联在一起的,如何问,问什么,这本身也是读书的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八个顾问》的诗.诗中曰:“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这就为我们如何设识破题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凡书可八问,也可只有其中几问,关键是看读的什么书以及你为何读这本书,问得全,了解得广;问得集中,了解得深,这八好似八个顾问,就是提倡不盲从,不自欺,不装懂,不苟且,对所学的重要知识不要留下不懂之处,形成知识掌握的夹生饭,要多提几个问题,直到弄懂弄通,融汇贯通为止,从而培养出一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知美德来.
三遍阅读法
三遍阅读法是指在阅读中有层次有重点,至少读三遍书的一种读书方法.对于三遍,可以理解为三步.现代的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倡三遍读书法.现代文学巨匠茅盾认为:第一遍是“俯瞰”式,即从整体上迅速通读一遍,使头脑中印下文章的轮廓;第二遍是“精读”式,即逐字逐句细心体味,有些关键处还得反复揣摩;第三遍是“消化”式,即吃透整个作品的精神,从情感上的感染向理智上感动上转移.现代作家王汶石对读三遍是做了另一番分工的,第一遍是进入文章,尽情感受;第二遍是“大卸八块”,即研究每个部件的性能,也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三遍是再浏览,以求得立体的、透彻的完整印象.著名学者苏步青教授也认为,第一遍为读大概,第二遍为加深体会,第三遍真正消化.读三遍其实是有步骤地读多遍的意思,中国古话说:“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就是书要多读才能懂,多读收获才大.
三问阅读法
三问阅读法是指带着问题、层层深入研读的一种读书方法.问是做学问者的基本功,俗话说,打破砂锅纹(问)到底.通过问可以鞭策动脑,认真钻研、融汇贯通、多多收获.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问号为什么写成一个钩?这钩主要是钩答案,问号越多,钩的答案越多.所谓三问,即一要问写什么;二要问怎么写;三是问为什么写.如读鲁迅的《狂人日记》,一问首先要弄清该书写的是“五四”前夕觉醒的国民,揭露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悲惨事实,来鞭挞封建社会的腐朽的传统和因袭的罪恶;二问要弄清该书主要借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自白来表现主题,他剥开了“仁义道德”的伪装,控诉了“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割股疗亲”等残酷罪行,尖锐指出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三问得知鲁迅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运用的是尖锐的笔触、细致的描写和惊心动魄的事例,主要是揭示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以警醒和疗救麻木的国民.显然,三问的过程,是读书者从内容到主题,从形式到手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是符合阅读的认知规律,是阅读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悬测阅读法
悬测阅读法是在阅读中遇悬念而猜测的一种读书方法.写章回小说的作者,往往在某一节骨眼上卖一个“关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忽然打住,给人以悬念.善读书者,读到此处便不急于抢读下文,而是掩卷而思:情节将如何发展?假如我写将怎样处理..经过这样一番悬思猜测,不管你所思所测对或不对,然后再展卷续读,都是有好处的.当作者与己思路相仿,则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慨叹;当作者与己思路相悖时,便自然会权衡得失,找到差距;当作者出己所料,另辟蹊径,别开天地之时,你会为之拍案叫绝.因此,读书时如能有意自设“关子”,在紧要关节处停下来,前前后后想一想,然后再读再停再想,这不也同样是一种可取的阅读方法吗,以义正名为悬测阅读法.
质疑阅读法
质疑阅读法是指在阅读中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一种读书方法.质疑,就是在掌握书中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不理解的问题,通过思考、查资料、请教教师等方法,找出正确的答案,从而使视野开阔而深入.宋代哲学家朱熹认为,大凡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他认为应当“开篇有疑”.疑问,通常是书中的难点或重点,也是引人更上一层楼的门槛.读书善疑者,往往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这样就能多思多问,深入其内,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是这个道理.读书能否有疑,也是检验阅读者是否真正开卷有益了,那种浮光掠影,纯属消遣性的读书,自然也无疑可质了.读书的过程,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提倡读书质疑,就是要做到有疑而入,无疑而出,所以质疑的过程不仅是提问题的过程,也是解问题的过程.清除读书疑惑,有的是经过反复思考,洞察书中奥秘,“明己之未达”的;也有经过反复校勘,多方查对,剔除瑕疵,纠正错误的.借鉴“学则需疑”的治学方法,旨在挣脱别人的思想羁绊,勇于除旧布新,开拓前进.谁善于质疑,谁就能够掌握读书的主动权.
抄录读书法
抄录读书法是指边读书边抄书,以加深理解和加强记忆的一种方法.我国古代的学习格言就有“目过十遍不如手过一遍”之说.抄录阅读法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大文学家苏东坡读《汉书》时,将此鸿篇巨著抄了三遍;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读《资治通鉴》,要求自己不仅读完,而且一字不漏地抄写了一遍;清末学问家张溥酷爱读书,所读之书必须亲自抄录,每读一本书抄录六七次,所以他的书房题名为“七录书斋”.著名学者梁启超讲到:“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录陈,什么办法呢?是抄书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心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抄书显然已是一种治学方法了,其他学者还讲过抄读的具体经验,可作梁启超论述的又一阐释:“自一经手抄,当时意既专注,可使过目不忘,较之泛泛浏览者迥乎不同.”当然,时代不同了,今日出书量惊人,每每抄录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一般的书浏览泛读即可,但对经典著作,重要论文,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叹为观止的今古名篇,则仍值得抄读.抄读也不一定是全部抄录,否则一生能抄多少本书呢!可以采取摘抄的办法,在全文中加以选择,在选择中加深理解,对于那些哲人睿语、国粹警句,摘抄整理出来,平时诵读翻翻,研究学问是大有裨益的.要使摘抄得法,抄有所得,就要对所学的知识做到懂、透、化,方可得其精髓、融会贯通,提高读书效益.
再问: 这是 你写的吗

推荐
猜你喜欢
© 2024 79432.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