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利用A为标准平板的下表面与B为被检查其上表面进行光的反射,从而出现光的干涉现象.由此可以能检查平面光滑程度.故选:A
(2)A、X射线穿透物质的本领比Y射线更弱.故A错误.
B、红光由空气进入水中,频率不变,颜色不变,而波速变小,根据波速公式v=λf分析得知,波长与波速成正比,则波长变小.故B错误.
C、根据狭义相对论得知,物体的质量与其运动状态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大.故C正确.
D、观察者相对于频率一定的声源运动时,如果两者距离变化时,接受到声波的频率可能发生变化.故D正确.
故选CD
(3)①由图象可知,λ=2 m,
波速v=
x
△t1=
6
0.6m/s=10m/s由v=
λ
T,得T=
λ
v=0.2s
②△t=
△s
v=
7.5
10=0.75s.P点到达波峰的时刻为△t+0.1=0.85s
由题意可知t=0时刻波刚好传到O点,起振方向向下,即O点振动了t=0.85s
t=4T+
T
4.所以y0=-2cm,路程s0=34cm
B、(1)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枣糕模型,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B正确;
故选B
(2)由题意可以知道巴尔末系都是氢原子能级图中从高能级跃迁到第二能级的,故B正确
故选B
(3)如图所示,
m冲击M的过程,m、M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动量守恒mv0=(m+M)v
设子弹所受阻力的大小为F,由动能定理得:
对M:Fs=
1
2Mv2-0
对m:-F(s+d)=
1
2mv2-
1
2mv02
联立上式解得:s=
m
M+md
因为
m
M+m<1
所以s<d.
故答案为:A、(1)A. (2)CD.
(3)①该列波的周期为0.2s;
②从t=0时刻起到P点第一次达到波峰时止,O点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为=-2cm,其所经过的路程为34cm;
B、(1)B;(2)B;(3)证明如上.
试题解析:
A、(1)根据常见的光现象产生的原因:反射,干涉、衍射、偏振、全反射等,分析作出选择.
(2)X射线穿透物质的本领比Y射线更弱.红光由空气进入水中,频率不变,波速变小,根据波速公式分析波长的变化.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的质量与其运动状态有关.观察者相对于频率一定的声源运动时,接受到声波的频率可能发生变化.
(3)由B到P点传播时间和距离求出波速,再由波速公式可求出周期.由P点到左边最近的波峰距离求出:从t=0时刻起到P点第一次达到波峰的时间,结合O点的振动方向,可分析出O点对平衡位置的位移y0及其所经过的路程s0.
B、(1)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由题意可以知道巴尔末系都是氢原子能级图中从高能级跃迁到第二能级的;
(3)由动量守恒的条件可知系统总动量守恒;分别对M、m由动能定理可得出s与d的关系.
名师点评:
本题考点: 动量守恒定律;横波的图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光的双缝干涉现象和薄膜干涉现象;粒子散射实验;原子的核式结构;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跃迁;狭义相对论.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选修3-4,3-5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容量大,难度适中,对同学们的知识面的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