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 >
阅读《月夜忆舍弟》,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断人行”写所见,点明 ;“戍鼓”“雁声”写 ,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 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概括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
人气:298 ℃ 时间:2020-04-16 19:18:07
解答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月夜忆舍弟
  月夜 标题:月夜忆舍弟①
  作者:杜甫
  体裁:诗
  格律:五言律诗
  原文:
  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④一雁声.露从今夜白⑤,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⑥寄书长⑦不达⑧,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月还是故乡的明.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注释:
  1.舍弟: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鼓声.断人行:战争期间夜里禁止行人,如后世所谓"戒严".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
  5.露从今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推荐
猜你喜欢
© 2024 79432.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