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鞅变法
公孙鞅说:“臣听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能办好;办事优柔寡断,就不能成功.’您既然决定变法,就不要顾忌天下的议论.而且由高于世人的行为者,必定为世上所非议;有独立的见解,必定为人民所排斥.有句话说:愚蠢的人满足于已经办成的事情,聪明的人在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已经料到.人民不可和他们考虑如何开始办事,而可以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快乐."郭偃的法书写道:"德行达到最高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的人,不和众人商量."法令是用来爱护人民的,礼节是用来方便办事的.所以圣人可以使国家强大,而不效法过去,只要有利于人民,不遵循以前的礼节."
孝公说:"好".
2.胡服骑射
公子成恭恭敬敬叩头说:“我听说过,中原之国是圣贤教化的地方,行礼作乐的地方,远方国家景仰的地方,边陲少数民族学习的地方.如今赵王舍弃这些传统习俗,却去因袭胡服,违背人心,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吧.”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了公子成的话.
赵王于是亲自去公子成处拜访,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国,西面有楼烦国,与秦国、韩国接壤.没有骑兵,怎能守卫?中山国虽小,但它依仗齐国强大,屡次侵犯赵国土地,俘虏赵国民众,引水围鄗(hào)地,若无土神谷神保佑,鄗地几乎守不住,先君为此感到羞耻啊!所以我改革服装以防备边境的危难,报中山国之仇,可是叔父您迁就中原国家的习俗,不愿改变服装,忘了鄗的耻辱,这不是我期望的啊.”公子成被赵雍说服.
3.答司马谏议书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终于完了,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