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地方在于,这两段话都代表了一种后果主义的伦理观,当然 第一段里面,尼采是在谈论“人们”的观点,不一定是他自己的.
什么是后果主义伦理观呢?大体上就是以行为或品质所导致的后果判断此行为或品质的道德价值,即好坏对错,典型的代表是功利主义( utilitarianism,也有翻译为效益主义)、快乐主义等.与此相对的是道义论(deontology,也翻译为义务论),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与其带来的后果无关,因此,可以说是内在与行为本身的,典型的代表是康德的道德哲学.
这两段话里都谈到,要考虑其影响,也就是其后果,因此显然是基于后果论思想.
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段话认为,人们对品质的评价,是基于它们对大众、社会的影响,而不是对拥有此品质的人的影响,而第二段话则没有这种区分,同时考虑了对自己和别人的影响.因此也可以说,这两段话虽然都从后果出发进行道德判断,但侧重了不同的后果.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里谈到的都是道德品质,美德,而不是具体的行为,因此也可以说它们涉及的主要是更多美德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