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学生的不良行为决非空穴来风,一定是有原因的.课堂不良行为最常见的强化物就是注意--来自教师、同学或者两者,另一个原因是学生想从腻味、挫折、烦躁和不愉快的活动中解脱出来.
(1)赢得教师的注意
有时候,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是为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哪怕是消极的注意.这一原因比许多老师想象的要更普遍.其解决方法也相当容易,尽量地忽视他们,当他们表现不良时只注意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如果实在无法忽视他们的不良行为时,只好暂时请出去,例如让学生站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送到校长办公室,这将比斥责有效一些.事实上,斥责对其他学生而言起到了强化作用.
(2)同伴的注意
学生表现不良除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外,另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得同学的注意和赞赏.青少年时期这一原因就更为普遍.忽视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是错误的.例如,一个学生将书放在头上晃来晃去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教师忽视了,这一行为就会继续下去,并且还可能鼓励其他人做出类似的行为;斥责,又只会吸引全班更多的注意,甚至更糟的是,增强了他在同伴中的地位.对于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做出以下两个反应:一个就是将犯规者从班上请出去,以剥夺其同伴的注意;另一个就是使用集体连坐.这一策略是指根据全班(或小组)中所有成员表现予以奖励.如此则可消除同伴对不良行为的支持.
(3)避免不愉快的状态或活动
不良行为第三个重要的强化是逃避烦闷、挫折、乏味和不愉快的活动.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逃避或避开不愉快的刺激就是一种强化,有些学生把学校里发生的许多事都看做是不愉快的、烦闷的、挫折的和疲惫的,对于那些在学校里反复遭受失败的学生尤其如此,但是甚至最有能力的或动机最强的学生,有时也会感到烦闷和挫折.学生经常表现不良,只是为了逃避不愉快的活动.这在学生频繁请求上厕所、削铅笔时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学生在自习或做作业时比听讲时更容易提出这些请求,因为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学业能力不太自信的学生而言,对课堂作业更会感到挫折和焦虑.
不良行为矫正原则
所谓行为矫正就是系统地应用先前刺激和后果来改变行为.所谓后果就是教师处理学生不良行为时,最后对学生的摊牌:要么遵守规则,要么后果自负.其主要原则如下:
(1)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
完成一个行为矫正程序,第一步就是观察行为不良的学生,以识别出一个或少数几个行为作为目标行为,第一个被定作目标的行为应当是最严重、最容易看出、最重要、发生的频率较高的行为,并且看看是什么强化物在维持这一行为.观察的另一个意图就是设立一个基点,以便比较出后来的改进.
(2)设立基点行为
在以后的几天里观察学生,看看其目标行为发生的频率有多高.在此之前,需要明确界定这一行为的构成.例如,如果目标行为是“打扰同伴”,那么你就得决定什么具体行为构成了“打扰”(或许是逗乐、伸头、打断、拿去教科书).
可以根据频率(如张××擅自离座位多少次)或时间(离座位多少分钟)来测量行为基点,频率记录很容易做到.基点行为可以成为表扬或惩罚及实施程度的参照点.
(3)选择强化物和强化的标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矫正实践,都赞成强化适当行为而不是惩罚不当行为.惩罚往往会制造仇恨,这样,即使用惩罚解决了一个问题,但却又产生了另一些问题,并且惩罚还必须始终如一地使用.相反,成功的强化程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消失,在行为矫正程序的开始阶段,需要始终一致地强化适当的行为,但随着行为的改进,强化就可以给的越来越少.最后,从伦理方面来考虑,即使用惩罚和强化同样奏效,但应当避免使用惩罚,因为惩罚不利于建立一个快乐健康的课堂环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一两种惩罚,但只有在无法使用强化策略,或强化策略不管事时才予以使用.无论如何,对不良行为的惩罚程序应当始终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不能动不动就用.